中计被擒支解处死的侠女祝英台
006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说在我国己家喻户晓.但我在多年前曾看到一本主流读物中记载祝英台是古代侠女,被仇人生擒后支解处死,梁祝故事是后人附会的传说.事隔多年,偶而想起此事,上网路查了一下.发现此说竟是很有根据的.
据记载梁山伯是明代的县官,死后下葬时,在下面发现一座古墓,墓碑背面的墓志铭表明墓主是位南北朝时的侠女祝英台,因行侠仗义而被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而分尸于野外,当地乡民偷偷将她殓葬于此地。恰好梁山伯死时尚未婚娶,于是人们便自作主张,为他们按民间传统举行了“冥婚”。这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产生的真正原因。她被杀过程是 “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见附件1,类似的有近百条,此处选两有代表性的).原来祝英台确有其人,是个女侠,生前梁祝并不认识,是偶然被葬在一起的.提出的人来头很大,是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和《中原文史》主编马紫晨等专家,应有一定可信度(见附件2).
综上所述,确有史料显示祝英台是个被仇人以残酷的支解极刑惨杀的女侠.她曾三次去马太守家盗银.因此,从官方角度看,她应是个女盗.可能她劫富济贫,而马太守又是有些民愤的贪官酷吏, 因此民众就称她为女侠.她应是个武艺高强,轻功一流的女侠,所以能来去自如的三次到马太守家盗银,太守相当现在地市级市长,家中一定有守卫,尤其是一次被盗后必定办强警备,但还无法擒获她,足见她身怀绝技,保镖和捕快都不是她敌手.但太守毕竟是比县官高一级的地方高级官员,既有实方强大的专政工具.又有诡计多端的智囊团.一而再,再而三被盗后必然是精选大批高手,布下机关埋伏等她来自投罗网.
祝英台虽然勇力过人,但这位青年女英雄也可能因几次得手,有些轻敌,终于最后一次去盗银时中了埋伏,误入天罗地网,被生擒活捉.她被活捉可能是被数量上运占优势的高手围攻,众寡不敌而成擒;也可能是中了机关,跌入陷阱被生擒,或是是从绳网罩住而活捉,也有可能是被绊索绊倒,用挠钩捉住.总之,敌人一定是作了精心策划,布下严密的埋伏后才能将这位女侠活捉的.因为她武艺超群,对她又怕又恨,所以活捉后一定是挑了脚筋,再用铁索穿了琵琶骨.为了确保不让她逃走,一定是重重束缚,关在戒备森严的牢中.照惯例是将她头发扎紧,捆在牢墙铁环上.两条穿过琵琶骨的带剌铁索也紧扣在牢墙壁上.双腿劈开,向左右扯到极限,用粗大铁链锁在牢内地上铁桩上.双手则用苏秦背剑式用铁扭铐在背后.这位女英雄只能挺着胸,忍受扭镣的痛苦,在牢中受苦.晚上也不解除它的束缚.
马太守生擒了这位恨之入骨的侠女后一定不会让她痛快地死去,必定是对她进行残酷折磨后再用极刑处死.按古代惯例,抓住个女盗,可以私了,也可以官了.私了是在深院大宅内用私刑拷打,凌辱折磨,然后处死.就像tx0297笔下的侠女高大姑(敌人称她女飞贼),中计被擒后在私牢中多次被奸,然后剥光后五花大绑跪在门板上,抬到院中刑场,先吊起来,再用木棍捅入下身,尽情凌辱虐待,最后由众仇人一人一刀, 以极残酷下流的方法将这位貌美体健的女英雄活活摧残致死.官了是将她载上镣铐大枷,打入死牢,在公堂用官刑拷打,或在牢中用酷刑摧残,最后判个死刑,赤身五花大绑游街侮辱后再在刑埸以极刑处死,马太守既是当地最高行政及司法官员,将一个在现场生擒的女盗按法定程序处死也不是什么难事.
祝英台的死刑据多数说法是支解分尸.南北朝时凌迟还不是官刑,也未正规化,对最罪大恶极,切齿痛恨的女犯用支解己是极刑.支解时可以用刀割下四肢,也可以用车裂法将四肢生生撕下.用刀割下四肢再枭首,按切成的块数可分6,8,10块三种.六块是将两臂两腿割下,加躯干和头颅共六块.八块是两小腿,两大腿,两臂,躯干和头颅共八块,即俗称的[大卸八块].如果在大卸八块基础上再在两肘处斩断双臂,则成两小腿,两大腿,两前臂,两上臂再加躯干和头颅共十块.
用刀支解女英雄又有两种刀法,即力劈法和慢割法.力劈法是用大刀狠斫,一刀将肢体劈下.要点是刀重力大,将肢体骨在与躯干连接处连同皮肉一刀劈断,称为力劈法.每劈一刀,女英雄就要受到一次剧痛,直到斫下首级为止.痛是够重的,但较干脆,与凌迟的慢刀细割不同.刽子手只要力大,不必经专业训练,一般兵将都能胜任.慢割法是用小刀细割,先剖开皮肤,再割断肌肉,肌腱和韧带,暴露关节,切开关节囊,再将肢体骨从关节腔内连同肢体一起卸下,不必断骨.这样的慢刀细割,受刑女英雄就要忍受较长时间的折磨和剧痛,与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些象现代的解剖,只是是在没有麻醉情况下作活体解剖,每割断一条肌肉,每挑断一根肌腱(即俗称的手筋脚筋),女英雄就感到一次伤筋断骨的惨痛,再加女英雄肌肉结实,筋骨坚韧,支解时的疼痛更是难以忍受,无疑比力劈法更为残酷狠毒.慢割法的刽子手必需熟悉关节结构,才能顺利地将四肢卸下,技术要求较高.
侠女祝英台在被擒惨杀时如是用刀支解,实施时一般先是将她洗剥干净,赤身,四肢伸展,呈大字形固定在地上.手腕脚踝用坚韧绳索捆在埋在地上的木桩上.或是更残酷的是用粗大铁钉将她手脚直接钉在地上.
钉手脚技术性很强.钉脚时是将女英雄的脚向下一板,使脚底与土地平行,然后将一枚长五寸,直径五分的粗大铁钉打进她的脚背.钉脚很有讲究,下钉处如近脚趾,很易裂开.如靠了后,骨厚又难以进钉.最好的地方乃是脚背中段,从第二第三脚背骨之间进钉.铁钉先将脚背骨硬生生撑开,再将两侧骨头擦出一道血槽,然后钉入土内.钉时最后一击又十分有讲究,如不钉死,仍稍可松动,也不很疼痛.所以必需钉死,让钉尾紧在在脚背上,不仅嵌入肉内,还要硬嵌入脚背骨表面.这样,稍一挣扎,就无异将骨头送到铁钉上去磨刮,必定痛彻心肺,再坚强的女英雄也经受不起.只要狠命几锤,侠女的双脚就可被钉死在土地上,教她剧痛攻心,昏了过去,在支解前先受一次折磨.
钉完双脚,再钉双手.钉手时如从手心进钉,较不着力,为了避免悍勇的女侠拚死挣扎时会把手掌扯裂,脱出双手.因此用的应是万无一失的钉法,即将铁钉从她前臂的挠骨和尺骨间进钉.铁钉两侧都是粗骨,前端又有结实的腕骨,决无脱出可能.用可怖的最大号的长七寸,径七分的七号钉,几下狠命猛击,鲜血四溅,就能将侠女的两条玉臂死死钉在地上.
除了用铁钉法,也有人用刀将手脚钉在地上,例如贺龙妹妹凌迟时就是用刺刀扎穿她的手脚,钉入土中,再用刀将她一刀一刀割死.
支解女英雄除了固定四肢外,头和躯体也要固定.头是将侠女的头发捆在木桩上,再绞紧,使她头皮和头颈扯得紧紧的,无法活动.躯体则是用绳索捆扎胸腰后缚在身体两旁木桩上.否则斫断四肢后,躯体扭动会妨碍断头.如果是大卸上八块或十块,就不单是钉住手脚,还要将侠女的大腿和上臂捆住,缚在木桩上.这样,在卸下小腿后她的大腿仍是紧扯缚死在地上,便于再从大腿根部将她修片的大腿从躯干卸下.同理,也可在割下女侠前臂后再慢条厮理地将她结实圆润的上臂从肩关节处卸下.
支解女侠祝英台的次序,以大卸八块为例.应先割下她双臂,这时由于她头发和双脚还固定在地上,即使她痛极挣扎,也动不了分毫,便于在不受干扰情况下,先剔出她膝盖骨(剔膝盖骨极为疼痛,不但一般女子受不了,便是武艺高强,饶勇过人的女英雄也会痛得死去活来),再将她一对小腿割下.然后再卸大腿,老练的刽子手在割开皮肉后会先按脉找出股动脉,扯出用弓弦扎住再将大腿割断.不然,一卸大腿,鲜血狂喷,没斩首人己死去,就算差使没办到家.
侠女祝英台四肢卸下后,虽然她已痛得昏死过去,但还一时死不了.她曾三盗马太守家,马太守不但破财,而且威风扫地,对她是刻骨仇恨,决不会立即将她斩首,而是会先用凉水将她浇醒,让她尝尝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惨痛滋味.还会在伤囗上抹些粗盐,涂上石灰或是浇浇酸醋辣油,让她受到最惨酷的剧烈疼痛.女英雄再坚强也还是血肉之躯,四肢巳断,绝世的武功也无法施展,只能惨叫哀号,但求早死.马太守,马文才和那些她的手下败将偏不让她死去,还要观赏她的惨状作为乐事,直到她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时再将她头颅割下,和四肢躯干都挂起来示众.
另一种刀割支解法是先将女侠四肢扯开,钉死在一个门字形粗重木架上,再将木架竖起,然后支解.本法优点是女英雄被直立悬挂,可见度好,便于众多民众观看示众.但因为四肢关节处没有土地也就是刀砧的支撑,无法用力劈法,只有慢割法一种选择.如果刽子手不够专业,要干净利落地卸下她的四肢倒也不很容易.不过,拙劣粗暴的刀法能给女侠带来更多的痛苦并延长她行刑的时间,只要不因动脉未结扎引起暴发性喷血导致过早死亡,在她仇人眼中这种乱割法也还有可取之处.
除刀割支解法外更吓人的是车裂法,就是将女英雄的头发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分别向不同方向拉,将女英雄的健美玉体硬撕成五块.有时不用车,直接用五匹马拉,就称为五马分尸.传入日本后有用牛拉的,称为五牛分尸.车裂法是我国最古老的死刑之一,在周代己有本法记载,以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都沿用本法,作为最重的极刑,直到唐代才废去,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偶而施用,此后各代,车裂法就不再是官定的刑法.侠女祝英台是南北朝人,正是车裂法盛行的年代,因此,车裂法也可能是这位青年女英雄的处死方法.
按照近年考据,只知这位侠女是被支解处死的,究竟用哪一种具体方法还未见详细记载,只知民众对她十分敬爱,因此将她破碎的肢体收集起来厚葬,并在墓碑后刻下她的事迹.又过了千百年,一个叫梁山伯的县官下葬,无意中挖出了她的墓穴和墓碑.为两全起只能将两人合葬,各立一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以后又经过几百年,从这合葬的一红一黑的墓碑逐步演绎为梁祝的爱情故事.即今天家喻户晓的[梁山占与祝英台].
附件1: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曾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演绎出动人的传说。
附件2:
《文汇报》 2002年5月6日载:
“正在这里参加中国梁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原文史》主编马紫晨等专家就此发表的一些看法引起人们关注。 首先,“梁山伯”确有其人。史载:“梁山伯,会稽人,生于东晋穆帝…壬子年(公元352年),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举贤良为县令,卒于东晋孝武帝宁康癸酉年(公元373年)。”梁山伯在今宁波、鄞州区一带做过两年县官,死时仅22岁。据史料记载,梁山伯…葬于九龙墟时,发现已有一穴“祝英台女侠之墓”(古墓)。专家认为,国人有个传统理念:“清官侠女骨同穴”。既然梁山伯是个清官,又英年早逝,那么就把已作古的“祝英台女侠”阴配成夫妻,同穴合葬。 后来,人们把这则真实事件逐渐演变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经典故事,直至发展成“梁祝化蝶”传说。
他死后,人们为他下葬时,在选定的墓址下面发现了一座墓穴,墓碑背面的墓志铭表明,墓主是位侠女,名叫祝英台,是南北朝时陈国人氏,因行侠仗义而被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而分尸于野外,当地乡民偷偷将她殓葬于此地。恰好梁山伯死时尚未婚娶,于是人们便自作主张,为他们按民间传统举行了“冥婚”。这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产生的真正原因。” 她被杀过程是 “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
4 条评论:
精彩!
出乎意外, 但又有根有据。
好文
看得我好激动!谁能配上图?
配图高手应是006自己
发表评论